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核心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能源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核电设备、储能设备、燃煤发电及配套设备、燃气发电设备、风电设备、氢能设备、光伏设备、高端化工设备;提供电网及工业智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电梯、大中型电机、智能制造设备、工业基础件、建筑工业化设备;
集成服务业务板块:提供能源、环保及自动化工程及服务,包括各类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烟气处理、轨道交通等;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租赁、保理、资产管理、保险经纪等;提供产业地产为主的园区及物业管理服务等。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根据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其中,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7842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56%。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9亿千瓦,同比增长18.6%,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1.5%,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分类型看,水电4.2亿千瓦,同比增长4.5%;核电5676万千瓦,同比增长2.2%;并网风电3.9亿千瓦,同比增长13.7%;并网太阳能发电4.7亿千瓦,同比增长39.8%。在水电等传统非化石能源受站址资源约束增速放缓、核电建设向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过渡的情况下,新能源正逐步成为绿色新型电力供应的主力军。
一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广泛接入。发展储能、交直流组网与多场景融合应用,能够提升智能灵活性;发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能够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与主动支撑性能;发展灵活性火电机组、气电、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的融合应用,能够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实现智能灵活、友好并网和高效环保。
二是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未来电网将呈现出交直流远距离输电、区域电网互联、主网与微电网互动的形态。在配电网改造升级、智能配电网建设、发展智能微电网、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有广阔市场空间。
三是电力终端用能的多元化。未来终端用能结构中,电能将逐步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电力服务的形态将发生变化,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及分布式交易将成为多元化用户的选择,电力市场将产生绿色电力、合同能源管理、电力交易、碳资产管理、数据增值服务等新需求。
基于我国资源禀赋条件,煤电是电源供应和电网安全的压舱石。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为支撑“双碳”战略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煤电机组通过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实现向清洁、高效、灵活转型。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已成为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工业数智化趋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促使工业设备之间、设备和用户之间形成广泛的信息流,这些技术正不断渗透、融合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实现智能制造。
二是制造绿色化趋势,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工业领域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重点行业的绿色改造,加大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的供给,积极推进工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化趋势,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我们聚焦“双碳”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提供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效安全、绿色低碳的能源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能源核心装备产业集群优势;紧抓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机遇,持续推进“产业智能化、服务产业化”的双轮驱动战略,为电力、石化、汽车、轨道交通、航空、楼宇等行业客户提供工业级的绿色智能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国际地区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受到外部需求走弱、内部需求不足、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等多方面不利影响。报告期内,面对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我们坚持以“双碳”战略和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发展主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开辟新赛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全面落地实施。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人民币530.78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5.5%;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7.9%,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5.90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9.91亿元;报告期内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04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0.06元。报告期内,公司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原因为:(1)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开拓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管理能效,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提高;(3)报告期末,公司所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较期初上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订单人民币82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4%。公司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494.6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78.2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226.8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62.1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30.8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214.3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111.2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为人民币2,841.8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5.8%。其中,能源装备人民币1,655.4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325.9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701.0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93.9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260.3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158.6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1,027.8亿元。
今年是上海电气的“科技创新年”,围绕集团“十四五”战略目标,我们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科技创新体系,致力于将全球各类科技资源、科技要素在集团内流动起来、整合起来,构建具有三个特征的开放创新体系:一是具有“自力更生+国际合作”特征的科技来源体系。坚持自力更生和国际合作相协同,立足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同时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用好国际科技资源,提高前瞻性和引领性。二是具有“小内脑+大外脑”特征的科技研发组织体系。将集团科研机构作为全社会科技创新链的一部分,撬动社会科技资源、资本资源和人才资源,融入到全社会科技创新浪潮,把社会最擅长、最优势的科技资源学习好、组合好、利用好,推动集团技术进步和产品能级的提升。三是具有“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贯通特征的价值创造体系。围绕最新研发成果,以推动最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切实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报告期内,我们的中央研究院和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双方将聚焦增减材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相互赋能、协同创新,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长三角国创中心等一批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探讨合作创新,致力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平台。在2023年5月公布的“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上海电气共有5个项目分获一、二等奖。我们以硬核科技打造高端装备产业格局,在相关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我们参研的“大型核电站CAP1400(国和一号)主管道研制及应用”技术成果通过中国核学会的鉴定,该主管道是目前世界压水堆核电中规格最大的不锈钢锻制主管道。
结合“双碳”战略,我们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技术,为深化零碳经济和建构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在储能技术领域,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500kW/3000kWh液流储能系统,该系统凭借形态叠加、功能叠加、效能叠加等“超叠加”效应充分展示我们在全钒液流储能领域的技术沉淀。在氢能技术领域,我们推出了2000Nm3/h碱性电解槽产品,该产品是目前国内单体产氢量最大的电解水制氢产品,最大产氢量可扩容至2500Nm3/h,满足风光大基地、绿色化工/冶金等大规模制氢、用氢应用场景需求。在风电技术领域,电气风电推出海神平台全海域大容量系列产品之一的16+MW风机,该机组是当时全球已中标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海上风电机组。该产品系列可实现平台化开发,适配不同基础形式、不同水深,覆盖全海域风况,容量可拓展到18MW。在光伏技术领域,我们积极进入异质结光伏产业,通过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产能布局和技术研发,致力于掌握N型新一代光伏核心技术,推动绿电零碳产业落地,依托能源和工业装备领域的综合实力,持续打造“光伏+”与新能源应用场景一体化解决方案。在人才引领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以引进、培养和锻造能够支撑上海电气战略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通过正在建设的“能抢赛道”的卓越工程师队伍、“能立功业”的劳模工匠队伍,以及技师、工程师“双师制”培育等途径,培养更多能担当科技自立自强重任的高科技、高技能人才。我们制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和人计划,建立对于科技人才的引才、留才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促进各类人才发展链与创新链紧密融合;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工作,并与多所高校探索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报告期内,我们正式发布《上海电气集团“双碳”行动方案》,提出“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力争203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55年前全价值链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我们以实现自身“双碳”目标为基础,加快布局新赛道,重点聚焦发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产业,结合多领域协同联动,为行业用户构筑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
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飞轮储能、锂电储能、液流储能等多元储能技术路线,构建多元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报告期内,我们中标世界首台(套)在建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湖北应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空气压缩机组配套电机项目,标志着我们已具备向先进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机组提供超大容量、超高效率、超高转速电动机解决方案的能力。报告期内,我们中标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压缩空气+锂电池组合式网侧共享储能电站创新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新型储能综合利用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新能源电力调峰、调频压力,改善电网电源结构和能源消纳能力,有助于巩固提升当地供电保障能力和电网安全性。报告期内,我们承接的日本工商业用户侧光储微网示范项目全钒液流储能设备通过客户验收并完成发运,对布局全球储能市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氢能领域,我们依托在高端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积累,积极提供氢能“制、储、加、用”四大环节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公司下属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电解水制氢研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