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红会医院首席专家、脊柱病医院院长郝定均教授,颈椎病区孙宏慧主任,王彪副主任医师团队成功开展了全球首例寰枢椎后路切复、后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
59岁的患者袁先生(化名),外伤后出现颈部疼痛3月,伴四肢麻木及无力进行加重1月,于2024年1月3日入住西安市红会医院,患者15天前曾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外院给予保守治疗后效果欠佳,且患者四肢神经症状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患者经当地医院建议后就诊于西安市红会医院王彪副主任医师门诊,在门诊仔细检查后以“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强直性脊柱炎”入院。
入院查体四肢病理征阳性,左手内在肌肌力明显下降III级,左下肢肌力III级,其余肌力均为IV级。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经郝定均教授及孙宏慧主任会诊诊断为:枢椎齿状突骨折、颈椎椎管狭窄症(C1-C2)、强直性脊柱炎、椎动脉闭塞(右侧V3段)、双侧胸锁关节炎、双侧胸腔积液、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右侧小腿背部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完全填充)。
对于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具有螺钉把持力高,术中复位佳,术后融合率高等优势,目前已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然而,由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道毗邻椎动脉且椎动脉具有高变异度,置钉过程中椎动脉损伤风险大。
近年来,脊柱外科机器人技术发展飞速。据文献报道,机器人辅助脊柱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精准度高达93-100%,在下颈椎置钉准确率高达97.7%。而在寰枢椎这一高难度手术区域,国内外少部分学者利用TINAVI机器人进行了Goel-Harms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置入,而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由于风险更大却未见尝试。
由于袁先生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寰枢椎旋转脱位,同时存在椎动脉闭塞(右侧V3段)畸形,考虑到术中一旦损伤左侧优势椎动脉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此外,强直性脊柱炎导致寰枢椎局部解剖变异,齿状突后方大量骨赘增生,造成寰枢椎椎管狭窄;同时合并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根融合,造成寰椎椎体后方脊髓受压明显,需进行寰椎后弓减压。
相比传统透视引导下徒手经验置钉,利用机器人术前规划出最佳钉道,最大限度避开椎动脉走形区,似乎是更合适的选择。
经过术前严格评估,郝定均院长亲自主刀带领王彪副主任医师团队与MAZOR X机器人临床技术支持人员杨扬、巡回孙伟威等手术室人员密切配合,应用Mazor X机器人系统联合O-arm系统进行手术,手术成功,患者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术中行寰椎后弓减压脊髓减压彻底,且未出现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在术后3天患者正常下地活动,左侧肢体肌力已明显恢复,可正常行走活动,在术后第四天患者已出院回当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术前影像资料显示:患者枢椎齿状突基底部骨折、枢椎齿状突后方可见大面积骨赘增生,枢椎齿状突水平脊髓受压明显,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融合,颈2-7椎体及附件局部骨质融合符合强直性脊柱炎改变。
利用Mazor X机器人辅助合并强制性脊柱炎颈椎后路寰枢椎切复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优点在于:
一、采用Mazor X机器人系统和O-arm系统使螺钉置入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Mazor X导航系统可利用O-arm采集的术前高清三维影像,规划出远离椎动脉走形区的最佳螺钉轨迹及尺寸。机械臂系统在移动过程中,配合红外线光学相机实时的定位追踪和运动补偿功能,使机械臂可以精准移动至规划位置,与机械臂套管配套的S8全景导航磨钻系统在显示屏上可三维拟真显示钻头与附件细节,实现可视化的磨钻精细操作,辅助术者顺利完成钉道制备及骨性减压,从而使术者通过套管针精准置放椎弓根螺钉。
二、钉道制备过程更稳定,Mazor X机器人系统配套的全景导航磨钻可进行可视化钉道制备和骨性减压。此外,磨钻与机械臂套管完美贴合,可最大限度避免操作过程中术者生理性手震颤等因素对钉道制备的影响,这一措施在寰枢椎高精度手术中尤为重要。
三、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螺钉把持力更高。针对需要后弓切除减压的患者,利用钉棒联合固定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椎体融合,椎体稳定性更佳,安全性更高。
近年来,在脊柱各节段复杂手术中,医院均已成功利用先进机器人技术完成了精准置钉操作,顺应了微创医疗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患者带来精准化、智能化、安全化的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