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期,公司面对异常严峻的市场形势,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总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发展始终,“三大战役”阶段性战果丰硕,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一是着眼筑牢发展基础,有序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主体设备大型化、高效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高炉装备升级项目已完成2290m3高炉EPC总承包招标,预计2025年4月投产;制氧项目计划采用BOO模式建设,预计2024年底投产。
二是着眼体制改革,全力打造精干高效各级市场主体,新体制高效顺畅运行。实施了内部专业化整合,优化了系列管办职能配置,初步实现了管理层级清晰、机构编制精干、运行高效顺畅。系统推进保国铁矿改革,通过重塑市场化的组织架构、机构编制、授权放权、考核体系等,全力提高了公司矿产资源运营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是着眼机制改革,持续激发内生活力动力,高质量发展合力进一步汇聚。紧抓“三项制度”牛鼻子,自上而下“扫楼梯”。坚持“三有三给”,同步做好优化人员安置,提前规划单
四是着眼管理提升与业务协同,管控能力和协同效益稳步提升。管理提升已启动124项任务,进度完成率100%;修订子公司章程,“党建进章程”实现全覆盖;下发各治理主体决策事项清单和议事规则,厘清了权责边界;完善优化授权体系,规范细化了总部业务审批与核心业务授权清单;业务协同启动73项快赢项目,实现超计划创效。
五是聚焦主责主业,打响“三大战役”,生产经营阶段性战果显著。为有效应对市场下行,经过科学统筹、系统设计、审慎决策,公司全面打响效率攻坚战、效益争夺战、支出保卫战“三大战役”。围绕生产、能效、物流、采购、销售、投资、成本等七大主战场,细化分解195个攻关项目,经过全力攻坚,超额达成2023年战役目标。以生产为中路、能效为左路、物流为右路打响“效率攻坚战”。生产系统多个单元日产创历史新高;热装率逐月提高,铁钢界面、钢轧界面协同效应明显提升;物流系统12月份火运比达到67.24%,较改革前提高7.17个百分点。以销售为前军、采购为后军打响“效益争夺战”。销售系统着力调品种优结构,效益产品中宽带产销量实现历史突破,12月较改革前(月均)增销1万吨,薄规格实现历史新高,创效742
万元;4#棒月销4.5万吨,累计增效460万元。采购系统全力推进地矿直采,直采率由零突破至15%;全力推动东矿西用,实现鞍矿增采22万吨,辽东地矿增采11万吨;外矿地化拓展降本品种,汽火联动优化路径,增效574万元。以压缩项目投资为左翼、减少财务支出为右翼打
响“支出保卫战”。取消或暂缓项目缩减工程投资;充分发挥业务协同、资金撬动作用和业财协同效能,压缩资金计划,减少资金支出。
六是全面推动“依法治企”走深走实,法治凌钢建设再上新台阶。以习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法治建设工作要求,立足企业实际和管理提升,在法治建设、法律管理、合规管理、风控管理、法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细化分解落实,不断完善法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持续深化风险内控管理,深入推进法律、合规、风控一体化协同运作。设置并聘任了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组建了法律合规部,配齐专职法律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业务分工,规范工作流程;制定修订了《法律事务管理办法》《合规管理办法》等207项规章制度,重构了以《公司章程》为统领、企业规章制度为基础的法治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重大决策事项合规审查机制,对28项重大事项开展了“5+X”联审,提出合规审查意见16项,有力保障了重大决策事项的依法合规。
公司所属行业为钢铁行业。2023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动能放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盛行;
国内下游市场需求不足,钢铁生产成本重心下移幅度小于钢价降幅,钢铁行业运行呈现“需求减弱、价格下降、成本高企、利润下滑”的态势。
2023年,中国粗钢产量10.19亿吨,同比持平;生铁产量8.71亿吨,同比增长0.7%;钢材产量13.63亿吨,同比增长5.2%。累计出口钢材9,026万吨,同比增长36.2%;累计进口钢材764.5万吨,同比减少27.6%;累计进口铁矿石11.79亿吨,同比增长6.6%,均价123.3美元/吨,同比减少6.1%。2023年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112.9点,较2022年最高点下降19.37%。全年平均指数为111.65点,同比下降11.37点。
2023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0%,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7.7%,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4.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6%,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5.9%,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6.2%,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5.3%。
2023年,钢铁产业集中度略有提高,我国钢产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CR10)合计产量为4.21亿吨,占全国钢产量的41.35%,比2022年提升0.63个百分点;排名前22位的企业(CR22)合计产量为7.25亿吨,占全国钢产量的71.15%,比2022年提升1.03个百分点。
公司是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主的企业,主要产品有热轧中宽带钢、圆钢、螺纹钢、线材、焊接钢管等。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凌钢股份北票保国铁矿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铁精矿为主的矿山企业;凌钢股份北票钢管有限公司是以生产焊接钢管和无缝钢管为主的企业;凌源钢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以销售公司钢材产品及副产品和为公司采购大宗原燃材料等为主的子公司;
沈阳凌钢钢材销售有限公司、凌钢(大连)钢材经销有限公司、北京凌钢物资供销有限公司、凌钢(山东)特钢销售有限公司是以经销公司钢材产品为主的子公司。上述各子公司均是与公司主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均能够按照公司确定的年度生产经营目标有计划地为公司提供大宗原燃材料、销售产品,是公司完成年度生产经营任务的重要保障。
公司现有高炉5座,其中450立方米高炉2座,1000立方米高炉2座,2300立方米高炉1座,生铁产能535万吨;转炉4座,全部为120吨转炉,粗钢产能599.5万吨;钢材产能701万吨,其中带钢140万吨,线万吨。近两年,公司拟实施1-4#高炉产能置换建设项目,计划将两座450立方米高炉和两座1000立方米高炉置换为一座2290立方米高炉和一座1200立方米高炉。公司现有两座450立方米高炉和两座1000立方米高炉退出,换算产能339万吨/年,新建两座高炉,换算产能308万吨/年,置换比例1.1:1,项目已完成公示公告和备案手续。
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为冶金产品生产、经营、开发,黑色金属矿石开采、洗选及深加工。主要产品有热轧中宽带钢、圆钢、螺纹钢、线材、焊接钢管等。经营模式以自产自销为主。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
公司生产的“华凌”牌热轧圆钢通过了德国TUV认证机构IATF16949:2016版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5#、40Cr圆钢荣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是辽宁省名牌产品。主要用于机械、汽车、铁路、船舶、石油、化工、锅炉、风电、矿山等领域;具有规格齐全、物理及化学性能稳定,强度高、塑性及韧性好、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包装牢固整齐、标识清晰、规格覆盖广等特点。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远销东南亚、中东、美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生产的“华凌”牌热轧中宽带钢,凭借“天然含钒、光亮、抗锈、省锌、强度高”的优势领先市场,多次荣获全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金杯优质产品”和辽宁省重点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摩托车链轮用中宽热带荣膺“2022中国冶金行业最具竞争力产品(单项冠军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冷轧、镀锌、焊管、高速公路护栏板、摩托车链轮、高铁垫圈、农机具耙片、旋耕刀、锯片、链条、剪刀、汽车零部件、光伏支架等对硬度、强度、韧性有特殊要求的制造加工类行业。具有尺寸偏差小,表面质量好,物理及化学性能稳定,S、P含量低。性能稳定,批量组织灵活等特点。市场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及地区。
公司生产的“菱圆”牌热轧带肋钢筋(螺纹钢)是全国驰名商标和辽宁省名牌产品、首届辽宁省重点名牌产品,是上期所交割品牌;公司荣获“MC认证十年质量稳定企业”,高强钢筋通过冶金绿色产品认证;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和“金杯优质产品”;被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批准为“全国建材推荐产品”;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评为“工程建设推荐产品”,入选重点工程建筑钢材推荐品牌目录。主要用于房屋、桥梁、道路等土建工程领域。具有物理及化学性能稳定、强度高、塑性好、尺寸精度高等特点。在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601816)、被誉为“中国铁路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秦沈高速客运专线、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东北最大水利工程——嫩江尼尔基水利枢纽、世界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徐大堡核电站、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京奥运场馆、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及巴基斯坦核电、马达加斯加机场路项目、老挝磨万铁路、尼日利亚拉伊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被广泛使用;出口到蒙古、印度、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生产的“菱圆”牌热轧盘条(线材)主要用于建筑、机械加工、拉丝等行业。2018年度被认定为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优质产品”。
公司生产的“华凌”牌焊接钢管主要用于石油天然气输送用管、石油套管、油管、低压流体输送用管、机械和建筑结构用管、锅炉用管、汽车传动轴管、带式输送机托辊用管等。在迪拜塔、奥运水立方、鸟巢及其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和首都机场新航站楼、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大剧院、西气东输工程、深圳国际机场等国家重点工程中被广泛使用;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公司秉持“自强、诚信、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大力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全面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与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公司为核心的凌钢集团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暨发展质量)评级”中被评估为A级,获评特强综合竞争力钢铁企业。
公司是全国冶金系统首批通过ISO9001-2000标准认证的企业之一,通过了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曾先后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中冶MC认证最具影响力企业和MC认证十年质量稳定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中国卓越钢铁企业品牌、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建筑供应商)、第九届辽宁省省长质量奖金奖、辽宁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辽宁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等荣誉。公司坚持“数字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研产销用服考核”一体化不断提高研发、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华凌”牌热轧圆钢成为国内市场主导品牌,45#圆钢是北方领军品牌;“菱圆”牌热轧带肋钢筋(螺纹钢)是国家第一批通过抗震钢筋生产许可证产品,是北方建材市场的一线E热轧高强度钢筋是东北地区首家生产企业;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华凌”牌中宽热带在“2022(第六届)中国管带产业链高峰论坛”上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带钢领导品牌”,中宽热带机组已成为国内品种钢特色生产线;摩托车链轮用钢荣获“2022中国冶金行业最具竞争力产品(单项冠军产品)”,是我国摩托车链轮出口的指定品牌;中宽热带、圆管坯、焊接钢管等产品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热轧带肋钢筋(螺纹钢)、热轧盘条、
中宽热带和热轧圆钢等多个品种规格获得国家冶金产品质量金杯奖、国家免检产品等荣誉称号;焊接钢管已通过美国石油协会API认证。“菱圆”牌热轧带肋钢筋(螺纹钢)是中国驰名商标和辽宁省著名商标,是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交割品牌,通过了MC冶金产品认证,入选重点工程建筑钢材推荐品牌目录,还通过了美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认证;“华凌”牌热轧中宽带钢、热轧圆钢、焊接钢管等是辽宁省著名商标。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徐大堡核电站、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青藏铁路、奥运场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峡水利(600116)工程、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及中老铁路、迪拜塔、巴基斯坦核电、尼日利亚拉伊铁路、亚投行总部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被中国建筑业协会供应链与劳务管理分会评为“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建筑供应商)”,被哈大、京石、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项目部评为优秀供应商,被红沿河核电厂二期项目部和北京丰台站项目部评为“优秀生产单位”、中核集团徐大堡核电工程“优秀材料合格供方”。
公司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交汇的凌源市,东连辽宁中部工业城市群,南临环渤海经济圈,西接京津冀都市圈,距沈阳360公里左右,距北京约370公里,距锦州港(600190)200公里,距秦皇岛港280公里,距内蒙古的赤峰市不足200公里,海陆兼备,交通便利,是连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域、东北振兴区域以及蒙古国与沿海港口的关键节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公司在资源保障、钢材销售等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
为深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技术“硬核”难题,面向市场开发价值客户和个性化产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
公司机构改革后,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按照优化整合与管办分离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授权管理。科技规划部为科技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及科研体系建设。技术中心是科技研发的业务实施部门,授权行使科技研发管理职能。各生产单位负责科技工作的具体实施。
近年来,公司先后获得1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2项发明专利、182项实用新型专利及21项软件著作权;已完成国际ISO10144标准和汽车钢质量管理体系(IATF16949)认证并进入辽宁省优秀产品名录;实现了每条轧钢生产线都具备有代表性的新产品,品种钢体系在原有的管线钢,低合金高强度钢,中高碳钢(含中高碳优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等)中宽热带,抗震钢筋、预应力用盘条等棒线材,优碳圆钢,管坯钢等中型材六大系列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种类牌号和生产规格,市场适用范围更加广阔。中宽热带品种钢研发始终保持在国内同类企业的前列,中宽热带产线以下级别管线钢品种全覆盖,低合金高强度钢质量等级已拓展至D、E级;形成了以管线钢、低合金高强度钢、合金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碳素结构钢为主的五大系列中宽热带品种,并按客户需求开发了HQ355LZ等15个个性化产品;新开发了供新基建特高压输电工程重点产品的Q420MB、高质量等级低合金钢Q390MC、美标低合金高强度产品GR50钢等。棒线高速铁路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开发了专用螺纹钢HRB400E-TB、精轧螺纹钢—PSB500Y-GR、牙买加标准(JS33:2014)钢筋混凝土用钢筋—GRADE300、热轧带肋钢筋HRB600等,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特钢开发了9SiCr-XG、30CrMnTi、ML40Cr、S45C-Ti等新钢种;同时开发了半轴用钢、齿圈用钢、汽车转向节用钢、铁路用钢、
汽车用钢、法兰用钢、矿用耐磨钢球用钢、船用锚链用钢、工程预应力钢绞线Cr冷镦钢及φ100~150mm42CrMoA合金结构钢、Φ48mm——Φ52mm的40MnBHH汽车半轴用钢、汽车用钢Cf53圆钢、优质碳素结构钢65Mn中宽热带、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基料65Mn-LZ中宽热带等通过了省级新产品鉴定。120t转炉底吹系统与炉衬同寿命长寿技术、以石灰石为主要造渣材料炼钢新工艺、含铝钢轻钙处理技术应用、整体内装水口在八机八流铸机上的应用技术、热轧带肋钢筋降钒増氮工艺开发、φ100mm~φ150mm合金结构钢40Mn2开发等通过辽宁省金属学会冶金科技成果鉴定,分别达到国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高炉渣低碳冶炼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获得辽宁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辽宁省创新方法大赛决赛中《长寿命防脱落烧结机台车车轮》《汽车受矿槽除尘系统中除尘罩的研制与应用》2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应用TRIZ理论研发的带打包台架功能运输机》和《120t转炉底吹系统与炉衬同寿命长寿技术》6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基于TRIZ理论的一种新型轧制工艺》等4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公司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为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将数字化部更名为数智化部,强化在数字化规划、建设和网信安全专业化的管理职能。一炼钢和中宽带数字化车间获评辽宁省“凌钢智能工厂”,轧线重要设备数字化智能运维平台建设完成并取得良好效果,推进实施网络安全整体建设项目,筹备凌钢钢铁产业管理与信息化整体提升项目,公司数字化水平逐步提升。
公司一直坚持“依法治企、规范运作”的经营理念,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是首批通过国家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审核的45家企业之一,是辽宁省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领域级(3A级)评定审核。现有产能、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可。
公司秉承“精品立市、诚信如山”的经营理念,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小快灵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发扬“自强、诚信、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牢牢守住“六大底线”,持续推动“六大战略”,打响“三大战役”,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生活力动力,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培育新动能,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依法治安,依规管理,有效实施深层次、高标准的专业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提升“三管三必须”管理水平,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管理,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通过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双体系全部达标有效运行,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
公司坚持把绿色低碳、极致能效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超低排放改造作为企业生命线。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打造3A级景区工厂为标准,全链条、全方位进行了节能环保升级和超低排放改造,为公司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赛道。2023年入选了第二批“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名单,能效水平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认可。报告期,吨钢有组织颗粒物排放量0.37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0.23千克,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0.58千克,吨钢耗新水0.5吨。
报告期,公司累计生产钢540.70万吨,同比增长6.00%;生产铁521.41万吨,同比增长8.27%;钢材商品量538.91万吨,同比增长6.51%,其中优特钢材239.89万吨,同比增长26.45%。实现营业收入203.21亿元,同比降低5.74%;营业总成本210.76亿元,同比降低5.90%;报告期实现净利润-6.81亿元,同比减亏18.29%。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总资产164.60亿元,较上年末降低1.02%;负债总额90.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3%;股东权益74.23亿元,较上年末降低8.87%。报告期末资产负债率54.90%,较上年末升高3.89个百分点。
2024年,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地缘博弈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显著增强。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安全等问题仍然突出,长期供强需弱格局确立。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创新引领,发挥主体功能,走“专、精、特、新”之路。推动公司产品升级、技术创新、设备大型化和智能化改造、绿色生态发展,开发新矿种资源,贯彻自主安全理念,借助“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动能。
“一体化”原则。以“研产销用服考核”一体化特色管理为平台,六位一体全部面向市场,打通产业链,形成价值链,创建产业耦合,贯穿上下游,构建区域钢铁发展新模式,建设共创共治、协同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圈。
双发展定位。发挥产品产线“小”“快”“灵”“准”的特点和优势,打造系列产品行业隐形冠军,着力提升市场协同和主体功能,最终将公司打造成为“专”“精”“特”“新”生产基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创新引领,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健全降耗减排管控机制,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城共存和地企融合,打造绿色制造样板和行业示范标杆。
数字赋能发展战略。提高数字治理水平,梯次推进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稳步提升数字管理水平,有序推进数字赋能工厂建设和产业数字化。
效率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科学谋划,强化系统思维,实施战略协同,追求简单高效,加速完成装备更新,产品升级,技术重建,能力提升,扎实推进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
成果共享发展战略(SES发展战略)。积极履行社会发展责任,带动地方经济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绽放价值创造活力,实现社会、员工、股东共享发展成果。
2023年,公司计划生铁产量538万吨,实际完成521.41万吨,完成计划的96.92%;计划钢产量551万吨,实际完成540.70万吨,完成计划的98.13%;计划钢材产量553万吨,实际完成540.71万吨,完成计划的97.78%;计划营业收入210亿元,实际完成203.21亿元,完成
2024年,公司计划生铁产量485万吨,比上年实际降低6.98%;计划钢产量540万吨,比上年实际降低0.13%;计划钢材产量536万吨,比上年实际降低0.87%;计划营业收入202亿元,比上年实际降低0.60%。
以“四个贯穿”“五个更加”为引领,以推进“五线并行”、打好“三大战役”为主要抓手,锚定“两大任务”,实施“六大攻坚”。
围绕整合融合、生产经营两大任务持续用力。以改革深化提升为根本动力,持续推进“五线并行”,加快整合融合,激发活力动力。坚定跑赢大盘、跑赢自身目标不动摇,持续打好“三大战役”,加力攻坚克难,扩大战果战绩。把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当务之急,围绕主责主业聚力攻坚;把推动成果转化作为强力支撑,围绕科技创新聚力攻坚;把激发动力活力作为关键所在,围绕深化改革聚力攻坚;把夯实管控基础作为重中之重,围绕管理提升和业务协同聚力攻坚;把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作为底线任务,围绕合规赋能聚力攻坚;把人民至上摆在最高位置,围绕共建共享聚力攻坚。
3.2024年,公司聚焦“双核”战略,围绕中长期规划、超低排放改造、产线装备升级、产品结构调整、数智工厂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节能减排增效要求,保生存、求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结合公司实际,2024年投资预算34.21亿元,按新建、续建和零固购置项目分:新建项目8.22亿元、续建项目25.23亿元、零固购置项目0.76亿元。新建项目主要是产品结构调整高效双流板坯连铸项目、网络安全综合建设及建设数字化大楼等;续建项目主要围绕1#-4#高炉装备升级建设项目、炼钢产能置换建设项目、绿色发展综合改造(一期)(二期)工程等。采用BOO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的氧气站综合建设项目、厂内分布式光伏项目、优特钢厂RH炉增设机械泵系统等项目投资预算4.82亿元,全部通过引入第三方投资建设。
1、市场风险: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俄乌战争、中东地区冲突、中美贸易战等地缘风险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和转型。国内经济弱复苏格局未改,钢铁行业面临需求减弱、市场波动较大的风险。
对策:以打好“三大战役”为抓手,围绕生产、能效、物流、采购、销售、投资、成本七大主战场,坚定不移提效率、增效益、压支出,盯紧成本、毛利率、购销差、铁材差、三项费用等重点指标,全面对标找差距、系统对表抓落实,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政策风险: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降碳减排、提效达标等规范钢铁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日趋严苛,钢铁行业面临较大的宏观政策调整风险。
对策: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高效推进超低排放和装备升级改造;建立碳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开展全方位碳减排;严格按照省市发改部门要求的“双控”指标,做好预案前置工作,统筹合规调整生产经营计划,科学把握控制节奏,避免“运动式”“急刹车式”管控造成成本增加、效益损失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影响,实现管控达标、影响最小、效益最佳;强化全流程能源效率提升,着力于极限回收、充分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措施跟踪,加强对标,深度挖掘余热余能潜力。
3、环保风险: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日趋严格,各级督察、检查力度不断增加,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持续增强,对企业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超低排放等相关要求愈加严格,如果公司碳排放或污染物排放不符合相关要求,公司可能面临环保限产或处罚等风险。
对策: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保障环境保护设施稳定、有效、可靠运行;强化系统观念,立足更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扎实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和碳减排行动,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景区式”工厂,推动公司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深圳国际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三峡水利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ST锦港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凌钢股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建筑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XD京沪高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