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西高铁作为我国一次性建成、最长的有砟高速铁路,横穿我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区甘肃庆阳。其具代表性的董志塬,黄土层厚度均在200米以上,不仅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地质,更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
“现在是春运关键节点,大家更要打起万分精神。咱们工区地处湿陷性黄土,塬上这些年雨雪丰沛,现在昼夜温差大,高铁路基可能会出现一两毫米肉眼难以察觉的高低位移差,这种情况列车却会产生轻微的晃动,影响旅客乘车舒适度,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车安全。”银川工务段庆阳高铁线路车间庆阳工区线路班长王辉多次强调。
春运期间列车运行对数增加,而且行车密集,这给高铁设备运行维护和检修带来了新的挑战。银川工务段庆阳高铁线名职工,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27岁,其中半数以上是团员。他们扎根庆阳黄土塬上,肩负着银西高铁宁县到庆城区段高铁线路维修和养护任务,抗风雪、战严寒,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高铁线路,用青春和汗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高铁列车的安全。
“今晚又降温了,大家干活的时候一定要保质保量。200块垫板材料一定要盯好,一块儿都不能少。”2月2日零点30分,一排头戴照明灯、身穿深蓝色对比服的队员在庆阳车站护网外进行作业前的安全教育。临近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袭击这片高原,深夜行进在这条高铁线路上,寒风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片,痛割着队员们脸上的“高原红”。
王辉一手拿着资料,一手拿着石笔,沿着钢轨的方向逐一标注方案,口中还念着:“9、8、7、6……”,还有不到5根轨枕就要标注完了,此时身后20米远的双头螺栓机轰鸣声乍响,一排排扣件被快速松开。魏小东娴熟地用手拧开螺栓、卸掉扣板,快速将钢轨底下的垫板全部抽出来,按照钢轨上的数字“7”,将2毫米和5毫米垫板放在钢轨底下。“都换完了吗?我要松压机了!”张泽浩高声大呼,进行作业安全确认。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紧密配合,争分夺秒地赶在“天窗”结束前完成作业。虽身处腊月寒冬,可他们早已汗流浃背。青工们的头灯划破如墨的黑夜,带来丝丝光明,宛如一条游龙在前行。
凛冽的寒风将郝雄飞的脸庞吹得红扑扑。“冬天确实很冷,手经常被冻僵,但是我不仅要紧盯电脑屏幕推行轨道检查仪,还要用手指在屏幕上核对作业方案、分析数据。戴上手套就不能点屏幕,手套一脱一戴影响作业进度,所以干脆就不戴了,也都习惯了。”在外人看来很艰苦的事情,郝雄飞却说得轻描淡写。
更换垫板不仅靠技术,还要靠责任心。在20米长的钢轨线根轨枕,每根轨枕下面要垫4种规格不同的毫米级垫板,有上千次的排列组合,这短短的20米线路钢轨背后是百余次的蹲站、检测以及调整。可是铁路又何止这20米呢?塬上气温已经触底,身着厚重棉裤的工友都气喘吁吁,却依然坚持换好每一处垫板,没有一人能够腾出手来拭去帽子和睫毛上的白霜。
冻害整治作业主要是依据轨道检查仪屏幕上的起起伏伏的波形图,在高低不同的线毫米以下的不同规格垫板,垫在钢轨底下进行更换调整,使线路平顺。由于每一块轨枕的钢轨底下垫板数量都不同,就需要每一位青工在更换垫板前认真仔细核对垫板数量,然后用石笔把垫板的数量写在轨腰处,最后由负责人统一记在台账上。“在我们更换垫板的时候,哪怕相差丝毫,只要轨道检查仪数据指标不合格,作业质量就会不达标,哪怕千次返工,也要确保数据满足列车放行条件。”
这支“塬上先锋”突击队深深扎根在黄土塬上,用青春和汗水在银西高铁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在寒冷的深夜里默默奉献,在万千旅客看不到的地方护航万家团圆。(记者李婧怡通讯员李思宁)